|
|||||
|
|||||
|
茫茫戈壁,巍巍天山。在這片占祖國六分之一疆域的熱土上,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七十載砥礪奮進,書寫了從荒原變沃野、從邊陲到前沿的壯麗史詩。作為國家能源建設的主力軍,河北工程公司深度融入新疆改革發展穩定的時代洪流,以一座座閃耀著創新與擔當的“綠色地標”,為這片土地的和諧穩定、繁榮發展注入強勁動能,以實際行動詮釋著對新時代黨的治疆方略的堅定擁護和生動踐行。 融入大局,鑄就戈壁綠色能源豐碑 新疆能源資源富集,是國家重要的能源戰略基地。河北工程公司胸懷“國之大者”,堅決貫徹落實黨中央關于新疆工作的決策部署,將企業發展融入新疆工作全局,緊抓“三基地一通道”建設機遇,積極投身新疆特別是準噶爾盆地、東疆區域的大型新能源基地建設。 世界單體最大的光伏電站——中綠電烏魯木齊市米東區350萬千瓦光伏項目,是河北工程公司傾力打造的標志性工程。面對茫?;哪?、極端氣候、復雜地質等嚴峻挑戰,建設者們發揚“特別能吃苦、特別能戰斗、特別能奉獻”的電建鐵軍精神,在8萬余畝的“沙?!敝袘痫L沙、斗酷暑,組織千余臺機械、上萬名勞動力,歷時9個月實現提前并網,創造了令人驚嘆的“電建速度”。項目全面投運后,年均上網電量超60億千瓦時,每年可節約標準煤近195萬噸,減排二氧化碳607萬噸,相當于再造了廣袤的森林,為烏魯木齊乃至全疆能源結構從“傳統化石能源依賴”向“清潔能源主導”轉型奠定了堅實基礎,真正讓“沙漠之海”變為造福人民的“能源之?!?。 在哈密十三間房這片“一年一場風,從春刮到冬”的“魔鬼風區”,河北工程公司承建的100萬千瓦風電項目(Ⅲ標段)已然拉開建設序幕。這是新疆首個跨地域接入的新能源項目,也是“疆電外送”戰略的關鍵一環。項目團隊以科技馭風,運用三維激光雷達、無人機遙感等先進技術進行毫米級測繪,精準定位機位,讓“每一縷風都顆粒歸倉”。項目建成后,年發電量可達22.7億千瓦時,每年節約標準煤約68萬噸,減排二氧化碳176萬噸,為“疆電外送”再添綠色動脈,助力新疆打造“風、光、儲、輸”一體化產業集群。 此外,在木壘哈薩克自治縣東側的低山地區,中綠電木壘100萬千瓦風電項目正穩步推進;在托里縣的老風口風區,華能塔城地區托里縣50萬千瓦風電項目已完成規劃;在烏魯木齊市周邊,華能27萬千瓦風光同場加密示范項目展現著“風光”協同的智慧……河北工程公司的足跡遍布天山南北,一個個大型風電、光伏基地拔地而起,猶如鑲嵌在戈壁荒漠中的顆顆綠色明珠,閃耀著清潔能源的無限潛力,成為新疆現代化能源體系建設的堅實支撐。 創新驅動,彰顯中國電建技術實力 河北工程公司深知,在環境惡劣、技術復雜的邊疆地區建設一流工程,必須依靠科技創新這個第一動力。公司始終將創新擺在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,以尖端技術和智慧方案攻克世界級難題。 在米東光伏項目報價階段,面對PHC預應力管樁預計成本高的挑戰,公司經營團隊沒有墨守成規,而是組織技術力量深入研討,大膽提出變更樁型的優化方案。通過精密測算和多方論證,最終建議采用鋼管螺旋樁替代部分PHC樁,不僅有效降低了施工成本,更從材料供應、施工速度上保障了工程工期。這一技術優化在施工階段得到業主認可并成功實施,體現了公司精準的成本管控能力和技術方案創新能力,實現了經濟效益與工程效率的雙贏。 在十三間房風電項目前期,針對戈壁復雜地質與極端的風資源條件,項目團隊構建全生命周期智慧風場管理體系,運用數字化手段進行精準選址和機位優化。面對強風、沙暴等惡劣環境,建設者們以創新為筆,以科技為墨,探索差異化技術方案,確保風機基礎設計和施工能適配特殊氣候,致力打造“會思考”的風電場。這種對技術精益求精的追求,正是公司“精益卓越”價值理念的生動體現。 從大型光伏陣列的優化布置、支架基礎的設計選型,到高海拔、強風區風電機組的精準吊裝、智能運維,再到復雜地質條件下升壓站的建設、長距離輸電線路的敷設,河北工程公司在每一個環節都注入了創新的基因。公司積極參與行業標準制定,推動新技術、新工藝的應用,將“中國建造”的金字招牌牢牢樹立在新疆廣袤的大地上,以硬核科技實力賦能新疆高質量發展。 生態優先,繪就綠色發展美麗畫卷 “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”。河北工程公司在新疆的各項工程建設中,始終將生態環保置于優先位置,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、綠色發展之路,努力實現經濟效益、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有機統一。 在十三間房風電項目建設伊始,項目團隊就制定了嚴格的環保措施,深入思考如何減少對戈壁脆弱生態環境的擾動:施工道路鋪設如何最小化破壞地表?風機基礎施工如何利于后期植被恢復?如何實現污水處理和垃圾分類回收,真正做到污染物零排放?“既要‘風光無限’,也要‘綠滿戈壁’”是建設者們堅守的生態底線。他們致力于通過生態修復和環境改善,讓高聳的風機成為戈壁灘上的獨特風景,而非生態傷疤。 光伏電站的建設同樣蘊含著生態智慧。大規模光伏板的鋪設,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地表水分蒸發,起到了固沙作用。公司積極探索“光伏+治沙”“光伏+農牧”等模式,如在相關項目中考慮場區植被恢復,努力實現光伏發電與生態改善的協同效應。這些實踐,正是對“文化潤疆”“生態富民”要求的積極響應,為建設天藍地綠水清的美麗新疆貢獻了實實在在的力量。 在木壘風電項目建設初期,面對春末夏初頻繁風沙對生態的威脅,項目部組織職工開展專項治理,翻整沙土、鋪設防塵網、壓實石塊,為裸露沙地披上“綠色防護衣”,有效遏制土地沙化。在華能27萬風光同場加密示范項目中,常態化開展“凈土行動”,組織人員清理白色垃圾并分類處置,將生態保護納入日常管理。木壘項目還組建生態養護小組,項目周邊風沙天氣較往年減少30%,局部形成綠色緩沖區;達坂城項目設置生態監測點,實時跟蹤環境變化,實現“生態治理+綠色發電”長效發展。 河北工程公司承建的項目,不僅是清潔電力的生產者,更是環境保護的踐行者。通過采用節能設備、環保工藝,最大限度減少施工和運營過程中的碳排放與環境影響,將綠色低碳理念貫穿項目全生命周期,用實際行動守護著新疆的藍天凈土、綠水青山。 團結協作,澆灌民族團結進步之花 新疆的發展與穩定,離不開各民族的團結奮斗。河北工程公司積極履行央企社會責任,在項目建設中始終堅持“依法治疆、團結穩疆、文化潤疆、富民興疆、長期建疆”的方向,致力于促進民族團結,帶動地方發展。 公司深度融入屬地經濟社會發展,大力推行本土化戰略。在哈密、烏魯木齊、塔城等地的項目中,積極吸納當地勞動力就業,采購當地原材料,有效帶動了周邊產業發展和群眾增收。在工程建設的同時,注重配套基礎設施的改善,如修建或升級道路、電網、供水設施等,讓“綠電”發展的紅利真正反哺屬地,造福當地各族群眾,打造了“企地共贏、民族團結”的新范式。 項目團隊尊重當地民族文化習俗,積極與地方政府、各族群眾溝通交流,構建了和諧融洽的企地關系。在烏魯木齊華能加密項目中,踐行“警企共建、和諧發展”理念,古爾邦節前慰問白楊溝派出所民警,深化治安聯防與合作,彰顯各民族共同守護邊疆平安的決心。在社區層面,公司開展精準幫扶,關注少數民族群眾需求,為困難家庭提供點對點援助,為少數民族勞模搭建宣傳平臺,讓民族團結在互動中愈發牢固。 在木壘50萬千瓦風電項目建設中,項目黨員干部聯合當地干部,高溫季節深入農牧區慰問,送去防暑物資,協調解決用水用電難題,科普防火防暑知識,解讀項目惠民價值,獲地方媒體專題報道,成為企地協同典范。在極端嚴寒天氣中,米東光伏項目主動發布救援熱線,志愿救援被困物資車輛,累計救援車輛十余臺,贏得司機廣泛好評,構建了互幫互助的和諧氛圍。 節日的關懷更顯溫情。古爾邦節、肉孜節期間,項目部走訪老黨員、低保戶、五保戶,送上生活物資與慰問金,聆聽奮斗故事,傳遞黨的關懷。在烏魯木齊社區,慰問團隊走進少數民族困難群眾家中,不僅送去物資,更用貼心話語傳遞力量,致敬公益善舉。這些暖心場景,正是公司“以民生溫度聚民心”的真實寫照。 在廣袤的工地上,不同民族的建設者們攜手并肩,共同奮斗,結下了深厚的友誼。這種在共同勞動中增進了解、凝聚共識的實踐,正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鮮活教材,為鞏固和發展新疆民族團結的大好局面增添了正能量。 戈壁灘上,風車飛轉,光伏板逐日;天山腳下,銀線穿梭,綠電奔流。河北工程公司以一座座精品工程,在新疆大地上鐫刻下忠誠與擔當的印記。這印記,是服務國家戰略的赤子之心,是勇立時代潮頭的創新銳氣,是守護綠水青山的生態情懷,更是促進民族團結的拳拳之意。展望未來,河北工程公司必將以更加昂揚的姿態,與新疆各族人民一道,奮力譜寫社會主義現代化新疆建設的嶄新篇章,讓新時代黨的治疆方略在這片熱土上綻放出更加燦爛的光芒! |
|||||
|
【打印】
【關閉】
|
|||||
|
|


